
我喜欢观察两种人:老人和孩子。其理由不言而喻:我们从来都只说过去看黄山日出,泰山日出或三亚日落的,没有谁去赏中午当头照的烈日,虽旺盛,却无美感。日出雄壮而日落悲壮,最容易引发人对生命的共鸣。世间倒也不乏赏月之人,我把这理解为对死亡的解读,我尚没有登峰造极,就权且看看老人和孩子吧。
我爱解读老人,绝非锦衣玉食,一脸富贵之相的老人。我观察的老人是杨绛笔下老王式的老人,他们眼中复杂的感情往往让人沉思良久。就像前几天,我透过窗看见小区里站着一位老者,他的发已雪白仿佛结了霜的枯草覆于他的头上,他穿着宽松的衣裤,一阵风欣起了衣摆,我却担心他被风卷走。老人颤颤巍巍地挪至一颗竹子前,凝望了许久,转身离开时,他试了试眼角的泪。
我看不清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清亮或浑浊,但里面一定注着沧桑与隐忍,坦然与不甘。他是在悲秋吗?想自己随时间流走而渐渐老去,不知还能否看到下一个秋天。他是睹物思人吗?思念许久不来看望他的子女,思念已先离去的老伴。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老人们似乎格外敏感,他们想得比往常任何时候都多,我总看到他们孤寂的背影,领会到他们复杂的心情,他们静默地等待死神降临,但对生命抱有莫大的眷念。从他们不由自主的嗟叹中,若有所思的眼神中,我着实有所领悟了。
孩子们则完全不同,他们如同初升的太阳,看他们的眼中闪着希望。他们尚未学会怎样用眼神去表达好恶,于是晶亮的瞳仁中尽是纯真和好奇。他们意识仍处于混沌之中,无所顾忌,没有烦恼。不得不承认,人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个时间可以享受到生命的本质。许多人用化妆品来维持如孩童般娇嫩皮肤,却没有人还会修炼一颗了无牵挂的童心。
老人与孩子的唯一相通之处大概就是无限地接近自然状态。一个将赤裸裸地去,一个已亦裸裸地来,这种交替暗喻着生命的永无止息。就像太阳每时每刻即是旭日又是夕阳一样,它在这一边凄惶地离去时,必在另一边辉煌地升起。
因此,我从老人和小孩眼中解读到:原来万物皆是一个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的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