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家风传承文明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本土先烈遗迹,名达故居,巨贾足印,总结先贤家风家训,以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传承社会精神文明。在当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淳厚质朴的乡土文化气息。...

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不过,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怕不合适。比如,言及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大家经常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迅疾生长、芳华尽展,最能呈现生命的曼妙姿态。力争上游、保持领先,对个体来说是成功的重要标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于社会而言是充满活力的体现。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观,人们对成功的渴求,正像草木蔓发、花朵向阳,让世间充满希望和色彩。然而,从来少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成功规律。...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4年全国卷Ⅰ卷作文范文2:从问号到叹号

科技迭代,未来已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距离, 可能长过双脚走过的步数。...

2024年全国卷Ⅰ卷作文范文1:问题之泉,永不干涸

在互联网如潮水般席卷各个领域,人工智能似繁星般闪耀科技天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仿佛只需弹指一挥间,便能得到答案。然而,我认为,这也许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相反,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疑问,先进的科技也许会带来许多我们不曾考虑过的新问题。因为,问题之泉,永不干涸。...

阅读是一种定力

阅读是一种定力

这些年,有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比如较多的说法也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

听听“小草长大的声音”

有篇散文中一个细节令人难忘:草地上,有个小孩子突然俯下身子,把耳朵紧贴在雨后潮湿的地上。家长大声呵斥:你在干什么!赶快起来,别弄湿了衣服。小孩满脸快乐地说:我在听小草长大的声音!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问题是,我们还能不能从自然美中感受到...

教育的使命是“发现”

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曾经有人跟我说: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出...

讲中国故事,不能自娱自乐

文化走出去,不能靠摆地摊式的小打小闹,必须要成规模,进入主流渠道,少一点盲目性,多一点讲规律;少一点无序竞争,多一点合作共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以图书出版为例,...

一处弛则百处懈

读罢韩愈的《劝学解》,脑海中常常浮现当年场景:国子先生韩愈晨入太学,正欲对学生传道授业,言未毕而遭学生反问,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然而,正是在这命与筹谋的艰难境遇中,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信念,才更显...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爸爸去哪儿啦? 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

世界只是一个茧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很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