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的寒风裹挟着年味,悄然漫过云梦的古泽水乡。街巷间,灯笼高悬,炊烟袅袅,空气里浮动着糍粑的甜香与腊鱼的咸鲜。这座浸润着楚文化的小城,正以千年积淀的仪式感,将年的韵味酿成一壶醇厚的酒,醉倒每一个归家的游子。
云梦的年,是从三节龙·跳鼓舞的鼓点中苏醒的。正月初一,伍洛镇的广场上锣鼓喧天,三条红黄相间的“三节龙”在青年手中翻腾盘旋,鼓手们手持双槌,随龙舞的起伏跳跃击打,鼓声如雷,震得人心潮澎湃。老人们说,这舞蹈源于古代祭祀,龙身仅三节,却寓意“天地人”三才和谐,鼓点里藏着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我挤在人群中,看舞龙的小伙子们额角沁汗,衣袂飞扬,仿佛千年前楚人的热血仍在他们的血脉中奔涌。
年味,亦是博物馆里的文化对话。云梦县博物馆的《秦简颂》舞蹈将沉睡千年的竹简化作翩跹的舞姿,演员们手持简牍,以肢体演绎秦律的庄重与家书的温情。父亲指着展柜中的“睡虎地秦简”复制品对我说:“这些字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那一刻,年不仅是团聚,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
夜幕降临,楚王城公园化身为光的海洋。音乐光影水秀以水幕为纸、激光为笔,将云梦的简牍文化与家书故事投射在夜空。水波潋滟中,一封“古泽家书”缓缓展开,篆字如星斗流转,讲述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深情。母亲感慨:“从前看花灯是纸糊的,如今连光影都能讲故事了。”科技为传统披上霓裳,年味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生。
祥云湾的“云梦奇幻夜”更是一场国风盛宴。古建筑群间,仙兽巡游、楚巫起舞,汉服少女手提鱼灯穿梭于街市,灯影摇曳如星河倾泻。我与表姐换上曲裾深衣,在“春申君游园会”中猜灯谜、投壶射箭,仿佛一脚踏入战国风华。舅舅笑言:“现在的年啊,既要守着老规矩,也要玩出新花样。”的确,当非遗市集遇上电音民乐,当腊肉豆丝与文创奶茶比邻而居,云梦的年味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成为传统与潮流的共生之地。
云梦的年味,终要落在舌尖。厨房里,外婆将鱼肉剁成茸,与面粉揉成团,再擀成薄如蝉翼的鱼面。“鱼面要现做才鲜”,她手上的动作不停,“你太爷爷那辈儿,过年桌上缺不得这碗‘银丝’”。蒸腾的热气中,芝麻焦切糖的甜香从街角作坊飘来,咬一口,酥脆裹着焦香,是童年记忆里最朴实的年礼。
年夜饭桌上,炸得金黄的豆腐杂烩堆成小山,豆皮裹着肉糜,外酥里嫩;藕带酸辣爽脆,解了腊味的厚重;三岗糯米蒸得莹润透亮,蘸上红糖,甜入心底。父亲斟一杯自酿的米酒,叹道:“这些吃食,外面再好的馆子也做不出咱云梦的味儿。”食物承载的,何止是滋味?更是一代代人对土地的眷恋,对“家”的注解。
当烟花在祥云湾的夜空绽开最后一朵金蕊,我忽然明白:年味从未消散,它只是随着时代悄然生长。在云梦,它是三节龙舞动的力量,是秦简上斑驳的墨迹,是外婆手中鱼面的温度,亦是光影水秀里跃动的未来。年味,是刻在血脉中的文化胎记,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只要还有人愿为一只灯笼驻足,为一曲鼓点热血,为一碗乡味垂泪,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便永远鲜活如初。
(指导老师:李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