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卷Ⅱ作文范文:去月球背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千百年来,月球寄寓了人们无数浩瀚瑰丽的遐想,而如今,“嫦娥四号”成功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仰望、抵达、再出发,在月球背后,我们留下了探索未知之境的足迹。

生命是一条向死而生的单向车道,起点与终点注定无法更改。然而,在旅途的两点之间,追求欲却可以让我们领略到轨道之外的无垠旷野。从月球到更遥远的深空,我们探索未知,不是为了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要拓广生命的厚度与宽度;不是汲汲于结果的得失成败,而是享受扩展已知疆域边界的过程——人类正打破了自己身上的枷锁,跃出一个个井口,将手指伸向更高的地方。

千百年来,大自然以其无穷的奥秘吸引了无数探险者的目光。从原始社会到信息时代,从大陆这头到大洋彼岸,昭示认知具有发展性和无限性,昭示无限与有限的相对相生。诚然,人类探索未知的缘由多种多样:两小儿辩日是始于好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受到利益驱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出自对科学的崇敬,而如今,航天人飞向太空、科考队再探南极,则更多是在回应使命的召唤。赫胥黎曾说:“我站在茫茫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对吾侪青年而言,被动驱使怎及主动求索?使命在肩——在“我愿意”之前应该加上“我应当”。

然而,拥抱未知绝非易事,去月球背后,不仅是一场探索全新地图的冒险,更是一次冲破内心牢笼的突围。唯有大胆求变,擎炬启新,才能正确下好先手棋。“尔滨”主动求变,将冷温度转化为热经济,为“南方小土豆”们递送出一张张亮眼的城市名片;“嫦娥”奔向月球,既承载了古人殷切朴素的期望,又熔铸着自主创新的中国智慧。诚然,我们探索未知的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风暴与险滩。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艰难险阻,构成了激发人类持续求变创新、探索世界的源动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探寻真相,最终会实现从平庸到卓越的美丽蜕变。

可惜现实往往泥沙俱下:好奇心止于书本,探索欲余额透支,认知圈陷入闭环……社会压力使本应充满创见的青年人成了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何以改变?我们应看到,对未知的求索不止于远方更远,还广泛地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一道题是否有多种解法?新鲜事物是否值得一试?在照搬答案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才能突破茧房迎新生。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已知有界,未知无穷,就连我们人类都是未知世界的产物。也许,人类只是暂时寄居在已知的这一隅角落里,未知的更广阔神秘的空间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而我们抵达未知之境的关键一步,已经从月球背后开始……


  • 云梦一中校园新貌
  • 云梦一中明德楼天鹅台
  • 新大门
  • 教学楼
  • 校友石
注:本文出自梦远文学网络 不详,Copyright © 2010-2025 MYWXS. 梦远文学社 版权所有。如有错误信息、侵权行为及其他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QQ:806811263 微信:-mywxs,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最新评论


薄荷梦境: 看到了2025年的新作品了,啥时候又开始办梦远了,不是停刊了好多年吗? 查看原文 03月20日 12:56
珍珍: 老魏不老,老魏恰似苍松,岁月未曾压弯他的脊梁,青春的活力依旧在他的血脉中奔涌;贝却如那春日繁花,不慎被命运的顽石绊住,青春的舞步在此处乱了节拍 。 查看原文 03月11日 20:51
小梦: 行文逻辑清晰,开篇点题,随后层层递进,结尾升华主题,一气呵成。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强烈共鸣,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的佳作 。 查看原文 03月09日 11:16
残荷听雨: 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在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潺潺溪流般滋润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回归内心,思索成长的真谛,是一首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美感的佳作。 查看原文 02月22日 09:10
桃梦: 语言流畅优美,情感真挚,如潺潺溪流滋润读者心田,激励人们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给人以鼓舞与力量 ! 查看原文 02月22日 09:04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