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千百年来,月球寄寓了人们无数浩瀚瑰丽的遐想,而如今,“嫦娥四号”成功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仰望、抵达、再出发,在月球背后,我们留下了探索未知之境的足迹。
生命是一条向死而生的单向车道,起点与终点注定无法更改。然而,在旅途的两点之间,追求欲却可以让我们领略到轨道之外的无垠旷野。从月球到更遥远的深空,我们探索未知,不是为了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要拓广生命的厚度与宽度;不是汲汲于结果的得失成败,而是享受扩展已知疆域边界的过程——人类正打破了自己身上的枷锁,跃出一个个井口,将手指伸向更高的地方。
千百年来,大自然以其无穷的奥秘吸引了无数探险者的目光。从原始社会到信息时代,从大陆这头到大洋彼岸,昭示认知具有发展性和无限性,昭示无限与有限的相对相生。诚然,人类探索未知的缘由多种多样:两小儿辩日是始于好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受到利益驱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出自对科学的崇敬,而如今,航天人飞向太空、科考队再探南极,则更多是在回应使命的召唤。赫胥黎曾说:“我站在茫茫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对吾侪青年而言,被动驱使怎及主动求索?使命在肩——在“我愿意”之前应该加上“我应当”。
然而,拥抱未知绝非易事,去月球背后,不仅是一场探索全新地图的冒险,更是一次冲破内心牢笼的突围。唯有大胆求变,擎炬启新,才能正确下好先手棋。“尔滨”主动求变,将冷温度转化为热经济,为“南方小土豆”们递送出一张张亮眼的城市名片;“嫦娥”奔向月球,既承载了古人殷切朴素的期望,又熔铸着自主创新的中国智慧。诚然,我们探索未知的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风暴与险滩。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艰难险阻,构成了激发人类持续求变创新、探索世界的源动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探寻真相,最终会实现从平庸到卓越的美丽蜕变。
可惜现实往往泥沙俱下:好奇心止于书本,探索欲余额透支,认知圈陷入闭环……社会压力使本应充满创见的青年人成了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何以改变?我们应看到,对未知的求索不止于远方更远,还广泛地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一道题是否有多种解法?新鲜事物是否值得一试?在照搬答案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才能突破茧房迎新生。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已知有界,未知无穷,就连我们人类都是未知世界的产物。也许,人类只是暂时寄居在已知的这一隅角落里,未知的更广阔神秘的空间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而我们抵达未知之境的关键一步,已经从月球背后开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