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信、七十年、四代人,它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化不开的的愁。 ——题记
姥爷坐在摇椅上,微闭着双眼,膝上放着一个黄得厉害的信封。他拿起茶,呷了一口,然后缓缓的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那是1935年的腊月,乡村笼罩在新年浓浓的暖意中,但这一切都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
“开门,快开门。”
吱——“有事吗?”
“我们是征兵的,家里有人就出来,把东西带上,今晚就走!”
“不好,是抢人的,这怎么办?没办法,现在跑也来不及了,老二,你躲在床下,我去当兵。”
“不行,你是这个家的支撑,我去!”
“你二姥爷拿起包就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唉!想不到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呀!”
姥爷摇了摇头,说:“你二姥爷走了没几年,日本人就打来了。那时候日子过得苦呀!但不管刮风下雨,你太奶奶都会趴在门上望啊、盼啊,等你二姥爷回家,但直到1942年她走了,也没能等到。”
“那后来呢?”
“十年生死两茫茫”,当我们都不抱希望时,一切又出现了转机,那是1945年……
“陈哥!在家吗?”
“冬子!你回来了,你、你知道我家老二这几年的下落吗?”
“陈哥,你别急,我这次来就是带你家老二的信!“
姥爷颤抖着拿出一个信封,用枯瘦的手轻轻的抚摸着说:“自从收到这封信后,我们就一直等着他回家。但天不遂人愿,后来解放战争爆发,消息再次中断,这一断就是几十年啊!当我绝望,以为他死了的时候,惊喜又再一次降临”。姥爷喝了一口水,深吸一口气说:“那是1989年台湾与大陆通信的第一年,一个中午,我正在家里吃饭……。”
“老陈,快出来,有急事!”
“什么事张书记?”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家老二来信了!“
姥爷笑着说:“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手里的碗一下就掉在了地上,把你姥姥和爷爷吓得一下从屋里跑了出来。“
“哈哈!”
“自那以后,我和你二姥爷就一直保持通信。那时候一年也就只能寄一两封信。就算这样,我们还是坚持着,直到零四年改用电脑才停止写信。你看这封信写的是你二姥爷怎么去的台湾,这封信写的是小表叔出世,这封写的是他们那儿的生活,这封……”姥爷举起信一一的说。
突然,姥爷的手僵在了那,手上举着一张白色信封,上面还缠着黑纱。我看到姥爷的眼角湛出了一滴泪,他声音颤抖的说:“这一封是2002年的,执笔的不是你二姥爷,而是你大堂叔。你二姥爷去世了。”姥爷的泪水顺着那一道道岁月的刻痕,流入了土地,流入了我心里。姥爷从信中拿出一张照片,说:“这是你二姥爷唯一的一张照片(那是一个英俊结实的中年男人,剃着平头有着军人的威严与英武),那时他一直要我给他一张咱家的全家福,可是那时因为工作一直没能照,认为还有时间,想不到这一拖就再没机会了。要是当时有电脑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遗憾了。到死都没能完成他这个愿望,是我对不起他呀!”
“孩子,姥爷已经九十二了,这些年看着大陆与台湾,从阻断到通信,到如今的通航,通游,通商,我已经非常高兴了。我老了恐怕等不到统一的那一日了。但你要你记住,等台湾回归后,你一定要去那儿,去把二姥爷的骨灰带回来,完成他的跨遗愿,知道吗?生时没兑现诺言,死后的心愿我再也不能辜负他了。”
“嗯,我一定会去的!”
“嘀嘀嘀”“姥爷,表叔在网上找我们呢!我们和他视频通话吧!”
“好,快去打开吧!”(指导教师 杨奇)
“堂叔!”
“嗯!在干什么呢?”
“在听姥爷讲过去的事。”
……
后记
从二十年前的通信到如今的全面交流,我们逐步从阻隔走向交流与融合。现代的技术帮助越来越多的老兵找到了亲人。可再高,再先进的技术让人触及到的也仅仅只是画面。我们更希望能面对面的交谈,那种血浓于水的温暖是什么技术都模拟不了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