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起源如同千万年前的一眼清泉涌出,泉水四溢,绵延成河。中华民族,就像一条长河,她不断流,更不曾干涸;她穿越过雨林,见识过沙漠。她流经两岸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流过了五千年时光;而这些泥土,构成了独属于她的民族禀性。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性灵之所在。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也不断帮助中华民族创造新的奇迹,铸就新的辉煌。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助力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为中华民族筑起复兴根基。
人民永远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力量所在,是中华民族之本。古老的《尚书》就已闪耀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真知灼见,孔子也提出“为政以德”的理念。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民是根本,处处为人民着想,才能使上下一心,排除万难。回想20世纪初,民族陷入黑暗,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她把人民放在心里,团结全国力量,驱逐黑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回想2020年,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将人民团结起来。于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建成,一批批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筑起了一块刻满奇迹的丰碑。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最终迎来胜利。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助力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凝聚复兴力量。
虽国际形势,风诡云谲,但中国却不会因民族、宗教等原因与他国发生可怕的冲突。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世代作出了不懈努力。汉唐盛世时,中国广纳天下之人,汉代集市上有西域来的新兴商品,唐朝的朱雀大道上有罗马人和波斯人的身影。而今龙虎气再现,中国将以更博大的胸襟包容世界,超越汉唐盛景。中国一贯尊重各国宗教、文化、习俗,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国际社会积极互动,使各国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中华民族在理解、借鉴域外文明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发展之道,助力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中华民族激发复兴活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以雅正之言道破天机,揭示民族发展之道。中华历史五千年,从世卿世禄制到科举制,从租调制到两税法,彰显了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创新性。至20世纪,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制度上,从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农民土地私有制到后来的土地公有制;科技上,以程开甲、钱学森等科学家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大放异彩;文艺上,赵树理、齐白石等人创作了具有创新艺术风格的典型文章与书画;更不用说现在的高铁、5G技术、国产光刻机……一个个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也必将激发出民族发展的无穷活力。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中华民族从未丧失那颗追求复兴的赤子之心,中华文明总以勃勃生机助力中华民族复兴。我们新时代青年当不失“赤子”之心,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以独特的中华文明促推民族复兴之伟业!
(指导教师:徐颖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