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符号的消逝与重生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正值新年,有人“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城”;有人“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的改变,过节变得像一场无声的拉锯战——有人握紧传统,有人推开新窗。有人直言:“年味淡了。”  在我看来,这场变迁与传承的博弈中,“年”从未消失,只是破了面纱。  

当文化脱下长衫,未必是妥协,也可能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当电子礼花代替了烟火爆竹,电子红包取代了铜钱压岁,有人会觉得年味淡了。可年味究竟是什么?是李处全的“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是丰子恺的“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是曹雪芹的“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  年味最大的共性便是团圆,年味不是谁赋予的,是人与人之间活动和交往带来的。  烟花爆竹只是道具,冷清的从来不是因为不让点燃的火花,而是相守相依的一帮人渐行渐远。当硝烟散尽,环保的春风吹走了碎红纸屑,也吹来了“绿色春节”的改变;当红纸包铜钱变成“二维码红包”,红包薄了,但“剁手”背后的社交网络却越发厚重。随着科技的加入,我们应加速物质载体的新陈代谢,迎来顺应时代的新春节。  

年味变了,可变的只是包装纸。糖的味道从未改变。2025年春运大幕拉开,交通部门预测全国旅客发送量将攀升至31亿人次,较以往同比增长3%。血缘团聚的热度只增不减。从绿马褂到“转发锦鲤”,本质仍是趋吉避凶;预制年夜饭也要摆满十道菜;短视频年年必配“恭喜发财”BGM。人们对仪式感的需求却是与日俱增。春节过年的形式虽变,可精神内核的“顽固基因”永不会改变。  

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游在水里的鱼,在时代的考题舞台。机器人舞蹈《独舞》无疑对观众来说是一大亮点。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层面看,这是一场科技实力的精彩展示;从文化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次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扭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舞蹈,通过机器人的演绎,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打破了文化传承的困境,更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非遗手艺短视频的走红,也再一次印证了科技对传统的推动。古韵今风交汇时,历史与现在共舞,演绎一场时空的盛宴,文化也在这新老碰撞中自愈。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旧俗或许会褪去尘落,但只要对团圆的渴望仍在,对“年味”的想象便永不落幕。毕竟,文化的生命力从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把它的魂装进新时代的花。  

(指导老师:左玲)

  • 云梦一中校园新貌
  • 云梦一中明德楼天鹅台
  • 新大门
  • 教学楼
  • 校友石
注:本文出自梦远文学高一20班 周佳颖,Copyright © 2010-2025 MYWXS. 梦远文学社 版权所有。如有错误信息、侵权行为及其他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QQ:806811263 微信:-mywxs,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最新评论


薄荷梦境: 看到了2025年的新作品了,啥时候又开始办梦远了,不是停刊了好多年吗? 查看原文 03月20日 12:56
珍珍: 老魏不老,老魏恰似苍松,岁月未曾压弯他的脊梁,青春的活力依旧在他的血脉中奔涌;贝却如那春日繁花,不慎被命运的顽石绊住,青春的舞步在此处乱了节拍 。 查看原文 03月11日 20:51
小梦: 行文逻辑清晰,开篇点题,随后层层递进,结尾升华主题,一气呵成。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强烈共鸣,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的佳作 。 查看原文 03月09日 11:16
残荷听雨: 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在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潺潺溪流般滋润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回归内心,思索成长的真谛,是一首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美感的佳作。 查看原文 02月22日 09:10
桃梦: 语言流畅优美,情感真挚,如潺潺溪流滋润读者心田,激励人们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给人以鼓舞与力量 ! 查看原文 02月22日 09:04

我要评论